魔性旋律+扎心歌词:当《没出息》变成劝学神曲!交大学子把自己唱醒了————二创劝学神曲<要出息>引爆校园,学生创作过程实现自我教育破圈
日期:2025年10月18日 17:03作者:机电学院编辑:机电学院审核人:刘建新点击量:
“本来应该从从容容,游刃有余;现在是匆匆忙忙,连滚带爬……”近日,一首改编自网络热歌《没出息》的学风建设歌曲《要出息》,在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的学生中刷屏。该作品保留原曲的魔性旋律,却将歌词重构为直面学业困境的“劝学指南”,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撕开“躺平”表象,掀起一场关于学风建设的青春反思。
一、借势爆款:从反讽“政治表演”到倡导“学业进取”的逆向教育
原曲《没出息》源自民进党“立委”王世坚质询时的争议言论“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,现在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”,其魔性旋律和反讽基调在两岸网络爆红。而机电学院团委巧妙的选择其为改编模板进行反向“劝学”,形成鲜明对比:
反差立意:原版“恨只恨自己没出息”的消极慨叹,被转化为“你在悔什么悔,要出息”的警醒叩问;
精准切脉:歌词中“键盘彻夜声响 沉溺虚拟战场”“挂科补考的苦,你独自咬着牙吞”等场景,直指学生拖延、沉迷游戏等现实痛点;
情感递进:通过“直面问题—警示后果—温暖引导”三层结构,实现从“扎心”到“燃心”的情绪转换,最终以“去成为破晓的光”点燃奋斗决心。
二、学生主创:二创过程成自我教育“清醒剂”
本次改编由学生团队主导创作,在“抠细节”中完成深刻自我反思:
词句重构:保留原曲节奏框架,将“母亲的眼泪藏在夜的黑”等消沉表达替换为“桃李湖的春风,吹进我心湖”的校园意象,融入“键盘声响”“挂科的碑”等专属标签;
情感共鸣:说唱段落“父母那期盼深沉,托付给远行的人”等细节,源自学生离家求学的真实体验,引发集体共鸣;
行动唤醒:“修改‘沉溺虚拟战场’这句时,我自己脸红了——这写的不就是我吗?”参与填词的徐同学坦言,“创作的过程就像一场自我解剖,每一句歌词都在逼着我直面那个想逃避的自己。”
学院党委副书记林兴冬对此评价道:“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地探索新形式。这次改编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,更重要的是,它在创作过程中实现了价值观的主动塑造,这正是‘三全育人’理念的生动实践。”
三、教育升级:五育并举的“青春态”表达
学院突破传统说教模式,以潮流文化为载体实现教育目标:
心理破防:学生反馈“歌词像在脑子里装了监控”,魔性旋律降低抵触心理,让严肃议题“润物无声”;
体系融合:将思政教育、学风建设与艺术创作(美育)、团队协作(劳育)深度融合,呼应“五育并举”理念;
长效延伸:计划围绕歌曲开展主题班会、短视频二创大赛,推动价值观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
学院党委书记刘建新在评价此次创新实践时指出:“我们大力推进‘少熬夜、少打游戏、少玩手机、少点外卖、少戴耳机’的‘五少’健康习惯养成教育,这正是我们多角度、全方位推进学院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。这次《要出息》的歌曲创作,正是‘五少’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与艺术化表达。它用学生喜爱的方式,将抽象的要求化为了具象的歌词,引导他们回归学习初心,激发内生动力。”
四、专家视角:为什么“反向操作”更能打动Z世代?
形式破圈:借用争议性网络热点实现“反差式育人”,突破学生心理防御;
情感共鸣:从政治话题的娱乐化传播中剥离出积极内核,歌词契合学生的心理状态,重塑为青春成长叙事;
主体转换: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创作者,在教育互动中完成价值重构;
情感升华:从“悔恨”到“行动”的叙事设计,符合教育心理学中的“认知-情感-行为”模型。
从《没出息》到《要出息》,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完成了一次对网络流行文化的“价值重铸”,用一场“反向操作”证明了教育无需刻板说教。当师长与学生在同一旋律中听见不同心声,当劝学穿上“魔性”外衣直击灵魂——教育的深度,终在青春的共鸣中达成。
【关闭】